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山东通过加速发展以5G、AI、算力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强化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大幅推进电力产业向绿向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国家“双碳”战略和数字化转型政策的双重驱动下,山东移动携手寿光国能发电厂,积极探索5G+AI技术的创新应用,打造绿色电力新生态,为电厂的智能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走进寿光国能发电厂监控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各类物联设备的接入情况、实时报警信息、缺陷统计和分类管理数据一目了然。
基于5G、边缘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山东移动助力寿光国能发电厂打造出5G+AI智能巡检系统、5G视觉诊断、5G+图像识别跑冒滴漏识别等一系列创新应用。这些应用如同电厂的“智慧之眼”,时刻注视着电厂的每一个角落,确保电力生产的稳定与安全。
在电厂,每天都有成“山”的煤炭被运进来,在这里被研磨成面粉一样细的颗粒,送入锅炉,能量经由水蒸气转化为动能,再转化为电能,通向电网,支撑千家万户的用电需求。然而,传统的电厂巡检工作面临着24小时人工巡检强度大、记录效率低等诸多难题。
为助力破解这一些难题,山东移动在电厂搭建5G专网,满足厂区5000个机械设备的5G连接,落地5G+AI智能巡检系统,让电厂巡检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电厂的各个角落,5G双感摄像头、5G巡检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地巡逻着。它们如同电厂的“守护者”,用敏锐的“眼睛”和“大脑”时刻关注着设备的运作时的状态。一经发现问题,它们会立即发出警报,电厂的管理人能随时随地查看设备的实时状态和历史记录,实现了对电厂运行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控。
此外,5G+工业视觉检测应用更是让电厂的巡检工作如虎添翼。该应用利用5G的高速传输特性和AI智能分析能力,同时与PI系统对接,将采集到的数据与实时数据对比,更加精确地判断设备的运作时的状态,无论是微小的裂纹还是异常的振动,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智能生成的巡检报告,方便电厂管理人员轻松掌握设备正常运行状况,为电厂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能源生产的核心领域,新建机组锅炉集箱的检查与清理工作一直是困扰业界的难题。炉膛内部空间布局复杂,环境恶劣,人工操作不便,内窥镜设备与普通巡检机器人没办法完成集箱的检查清理工作。
在此背景下,山东移动协同国能发电厂,创新打造5G+清理机器人,专门用于锅炉集箱的检查清理。该机器人不仅配备了先进的5G组模,更搭载了高清摄像系统,让操作人员能够清晰直观地掌握集箱内部情况,实现远程控制与数据高速、稳定传输。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器人拥有25KG的强大臂力,能够轻松应对集箱内部的顽固污渍与附着物,实现高效清理。同时,得益于5G技术大宽带、低时延的特性,机器人的控制延迟低至30ms,确保了操作的精准与流畅。
寿光有着丰富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国能发电厂利用当地农林废弃物制成的生物质能源代替煤炭,可以大幅度降低氮、硫化物排放,助力环境保护。然而,生物质能粉体的特性却给存储、输送等环节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这一些难题,山东移动携手电厂,经过多次现场勘查与深入沟通,精心打造了5G+生物质掺烧系统。该系统集成了5G智慧仓储、5G天平计量、5G风力输送控制三大核心功能,为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5G智慧仓储的引入,实现对生物质能粉体存储环境的实时监测与智能管理,明显提升了存储安全性。同时,通过5G网络将温湿度、粉体密度等监测数据实时回传至管理平台,为决策提供了精准依据。在计量环节,5G天平计量的应用使得粉体的称量误差减少了40%,确保了生物质能源掺烧的精确性。而5G风力输送控制则实现了对粉体输送过程的远程监控与自动调节,输送效率提升了60%,有效解决了生物质能粉体输送难的问题。
这一系列创新应用的实施,不仅让电厂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工人们的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更实现了煤炭节约利用。在电厂的操作间里,班长小余高兴地说:“5G加持下,我们的工作流程更高效,环境也变得更安全和环保了。”
在新技术引领的智能化转型浪潮中,山东移动通过一系列5G+AI创新应用的落地实施,助力国能寿光发电厂实现了生产效率与安全管理上的水准的飞跃,更在生物质能源利用上迈出了绿色发展的新步伐。乘着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与数字中国建设的东风,山东移动将持续深化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助力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能源生态,为全省的能源产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张頔)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